人工智能是不是走错了方向

走出一个方向比不走更重要

Posted by Agent Eric on June 18, 2025

这是我在知乎上的一个回答转发到这里。问题是: 我不信大脑每天都在大量的傅里叶变换,来处理视觉和声音数据。 我不信大脑每天都在大量的模型训练或卷积,来深度学习认识一个东西。 小孩子不需要喂很多数据,看两三次就能认识什么是苹果,什么是橘子 (虽然不理解为什么是)。 神经元再少的动物,学习任何方向的任务都有主动性,而目前人工智能学习某一方向只是受控。 人类大脑也是电信号,但总感觉绝对不只是 0和1这种 二进制,是模拟信号吗? 我承认目前数学算法这种方向的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绝对有使用场景。

但要做出一个有主动思想的人工智能,基于目前冯·诺依曼架构的计算机,是否是无法实现?我们是否从根源方向就错了?

分几个层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回答之前,先说一句:在前途未知的时候,走出一个方向更重要,而不是怀疑是否走错方向。

首先,人的大脑“没有”时刻计算着的各种变换、卷积,这个是可以有争议的。为什么?人类现在对大脑工作原理的探索,知之甚少,没有人知道人脑是不是时刻在变换、卷积。所以,这个前提本身就有争议。

之所以人类自己”感觉“不到变换、卷积,那是因为意识是处于大脑的”顶层“,是”涌现“出来的,它不会,也管不着很多底层的功能

你可以学会开车,但是你是无法”意识“到如何学会开车的,那基本是”本能“。而本能的机制,现在没人知道。

诺贝尔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在研究海兔的神经系统时发现,即使是简单生物的学习过程,也涉及复杂的分子层面变化(《追寻记忆的痕迹》,2006)。这是否意味着,大脑可能在潜意识层面进行类似数学变换的计算?

David Marr 的视觉计算理论也提出,大脑可能在底层进行类似傅里叶变换的信息处理(《Vision》,1982)。但另一方面,Simons 和 Chabris 的“看不见的大猩猩”实验又证明,人类意识只能处理有限信息,大量信息处理发生在潜意识层面(1999)。所以,人类大脑是不是时刻有傅里叶变换、卷积网络?这个,有争议,可能是,可能不是,不能因为”感受不到“,就否认它。

其次,”感觉“人类学习不需要很多数据,这个也存在争议。

跟变换、卷积一样,很多”数据“,是你的意识无法感觉到的。比如,你走进一个一堆人房间,立马能感受到”氛围“,它可能是愉悦的,可能是火药味浓的。这几乎是瞬间感受到的,你的大脑并没有”感觉“处理了多少”数据“。

那么这里的争议可能是什么?有可能是你的大脑实际在瞬间处理了大量的数据,然后感知这个氛围,但作为”意识“的大脑,并不知道居然处理了这么多大量数据,也有可能是某种我们不知道的感知方式,不用处理那么多数据。

MIT 的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人类视觉皮层在 100 毫秒内就能完成复杂场景识别(Nature Neuroscience,2014),这似乎暗示大脑存在某种高效的信息压缩机制。但 Gibson 的生态心理学理论又提出,环境本身可能已经包含丰富的信息,减少了大脑需要处理的数据量(《生态知觉理论》,1979)。

所以,大脑是否处理”大量数据“?这个也是未知。

第三,神经元很少的动物也能很快学习,那是因为,它们是生物,它们有目的,就是活着。而人工智能没有,起码现在没有。

如果一个人,或者一个事物,它的存在没有”目的“,那么它为什么要学习?至于说,生物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极其复杂。看到美食就想吃,看到美女就想上,这些都是目的。有这样的一个驱动,你的大脑自然会去主动学习,而且是有方向的学习。什么方向?就是你”目的”的方向。

进化心理学的研究显示,人类的学习偏好与生存繁衍需求高度相关(Buss,《进化心理学》,2005)。神经科学也发现,多巴胺奖励系统在目的导向的学习中起关键作用(Schultz 等人,1997 年诺贝尔奖研究)。但这是否意味着 AI 必须模拟生物的目的性才能高效学习?目前仍然是个开放问题。

第四,大脑的神经元是不是 0 和 1,我认为也存在争议。人类的大脑有 n 多个亿的神经元细胞,它们之间只有 2 个状态,要么连接,要么不连接,这是不是也可以看做天然的 0 和 1?当然这是猜测,但起码,这是可以讨论的。

McCulloch 和 Pitts 早在 1943 年就提出,神经元可以简化为二进制计算单元(《神经活动中内在思想的逻辑演算》),这个模型至今仍有影响力。但 Allen 脑科学研究所的最新研究发现,单个神经元可能具有比简单开关更复杂的信息处理能力(Nature,2020)。所以,大脑的运作方式是否真的能用 0 和 1 概括?目前仍然没有定论。

​​所以,综合以上 4 个层面的争议,我认为这个问题:”人工智能是不是走错了方向“,是有争议的,并没有正确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