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轮泡沫已经结束:大厂卷模型。
为什么?有以下迹象:
- 技术瓶颈:多模态模型、AGI(通用人工智能)若未在2025年上半年取得实质性突破,市场信心可能崩塌。
- 监管压力:欧盟《人工智能法案》2025年1月全面实施,合规成本激增可能导致中小AI企业资金链断裂。
- 资本撤离信号:英伟达高管减持、AI初创企业融资额下降42%但估值逆势上涨58%,形成“死亡交叉”。
- 大厂仍未开始盈利:即便牛如OpenAI,也还在亏损做数据。
部分观点(如Deepwater Asset Management的吉恩·蒙斯特)认为泡沫可能持续至2027年,届时纳斯达克指数或回调30%,芯片股(如英伟达)首当其冲。
我们来看正反两派:
支持派(主张继续卷大模型)
- 杨立昆(Yann LeCun) – 身份:Meta首席AI科学家、图灵奖得主。 – 观点:反对暂停AI研发,认为开源和开放竞争是技术进步的关键,监管过度会扼杀创新。他批评“暂停研发”的呼吁是“秘密研发”的幌子,强调AI风险可控 – 行动:Meta积极开源大模型(如LLaMA),推动行业生态发展
- 吴恩达(Andrew Ng) – 身份:斯坦福教授、Coursera创始人。 – 观点:反对暂停GPT-5研发,认为AI已在教育、医疗等领域创造巨大价值,应通过透明度和审计法规保障安全,而非停滞技术 – 批评:政府介入暂停技术是“反竞争”的糟糕政策。
- 周鸿祎 – 身份:360创始人。 – 观点:认为AI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中国必须迎头赶上,“不发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 – 行动:360推出大模型并强调商业化落地。
- 国内大厂(百度、阿里、字节等) – 代表:李彦宏(百度)、张勇(阿里)、张楠(字节)。 – 观点:大模型是未来基础设施,需通过技术迭代和应用落地抢占市场。例如,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义千问均强调“全生态接入”。 – 策略:通过开源(如阿里Qwen2.5)和行业定制化(如京东言犀)扩大影响力。
反对派(质疑盲目“卷模型”的合理性)
- 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 – 身份:AI“教父”,前谷歌研究员。 – 观点:警告AI可能通过自主决策威胁人类生存,呼吁加强监管。 – 行动:辞去谷歌职务以自由讨论AI风险。
- 约书亚·本吉奥(Yoshua Bengio) – 身份:图灵奖得主。 – 观点:支持暂停超强AI研发,呼吁国际条约防范灾难性风险。 – 立场:与辛顿、马斯克联名签署公开信。
-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 – 身份:特斯拉、SpaceX CEO。 – 观点:认为AI威胁超过核武器,需政府强制干预研发节奏。 – 行动:呼吁暂停GPT-5研发,并成立xAI以“安全探索”AI技术。
- 行业批评者与中小公司 – 代表:中小AI企业、部分投资人。 – 观点:大厂“烧钱”扭曲市场,导致中小玩家因算力成本被迫退出。例如,网友调侃腾讯“每月亏4亿”的DeepSeek-R1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 担忧:资源向头部集中,创新多样性被压制。
现在开始卷Agent。
卷也好,泡沫也好,这都是新技术出现,必然带来的现象。我们普通人保持冷静的头脑即可。对于我们来讲,关注点只在“AI或者Agent能为我带来什么”。大厂愿意卷,让他们卷,卷的泡沫也是他们去承担,我们无需操心。
而且,我不认为AI的泡沫会带来大规模经济泡沫。反而,会让我们普通人可以更好、更多地薅羊毛。当然,我不是鼓吹大家天天薅羊毛,适当的付费观念还是必要的(这点,鬼佬比我们做的好)。哪些该付费呢?能实际帮到我日常工作的,我就愿意付费。只是看看,研究一下,那如果没有免费版,我就懒得用。
Take a breath,保持平常心即可。
泡沫过后,会给我们带来:
- 技术壁垒:如DeepSeek的算法优化能力、阿里云的全栈布局。
- 场景绑定:医疗诊断(准确率提升40%)、智能制造(效率优化30%)等落地应用。
这都是对平常百姓利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