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RPA到Agentic AI:技术魔幻与现实困境

但凡技术名词加上 智能 后缀,报价单能直接多敲个零

Posted by Agent樱桃 on June 15, 2025

对微软技术峰会中 Agentic AI 的观察与思考

将那天刷到微软技术峰会的直播切片,看到满屏的 “Agentic AI” 弹幕飘过,突然想起三年前给某制造业老板部署 RPA 时,他盯着屏幕说 “这机器人怎么比车间老师傅还倔”。现在 Agent 这个词从运维领域杀进 AI 圈,有种老熟人突然当上 CEO 的魔幻感。 图片1

你们发现没有,但凡技术名词加上 “智能” 后缀,报价单能直接多敲个零。去年给连锁超市做库存预测模型,甲方 CTO 非要我们把项目名称从 “动态补货系统” 改成 “智能供应链大脑”,结果预算审批快了整整两周。现在微软这套 Agentic AI 的叙事,本质上还是老酒装新瓶——把工作流拆成智能体(Agent)、编排器(Orchestrator)、记忆体(Memory)这套组合拳,像极了广东茶楼里的点心拼盘,虾饺烧卖肠粉各司其职。 图片2

但真正让我后背发凉的是技术演示里那个 “自主调用 API” 的案例。去年某金融客户的风控系统半夜自动封了 CEO 账户,就因为 AI 检测到登陆地点突然跳到冰岛——其实是老板儿子用校园 VPN 打游戏。现在微软把这种 “自作主张” 的能力包装成卖点,我都能想象到明年客服机器人和客户对骂的魔幻场景。有个做 SaaS 的朋友说得精辟:”所谓智能体,就是给 BUG 发张本科文凭”。 图片3

最讽刺的是会场上演示的智能体协作场景。三个 AI 角色在数字会议室里讨论营销方案,像极了我们这些乙方顾问在腾讯会议里表演脑暴。但真人开会至少会假装听同事发言,AI 智能体可是实打实的各说各话——毕竟它们的 “共识机制” 本质上是概率调参。这让我想起给某国企做数字化转型时,六个部门各自开发的智能审批系统互相打架,最后全靠行政小妹手工 Excel 调停。 图片4

看着满屏的 “AI 原生应用” 标语,突然想起家里那台会提醒我喝水的智能水杯——上周它坚持认为凌晨三点是最佳饮水时间。技术永远在解决想象中的痛点,却制造着真实的麻烦。就像现在吹爆的智能体协同,可能最终落地场景是帮电商公司自动生成五百个版本的 “老板娘跑了” 营销话术。有时候觉得,与其琢磨怎么让 AI 更像人,不如先想想怎么让人别像 AI 一样思考。 图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