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与现实生活中的智能博弈趣事
兄弟们,最近看到京东那个算法总监要讲多智能体联合进化,我第一反应是这玩意儿跟菜市场大妈抢特价鸡蛋有啥区别?都是群体博弈,只不过一个用算法一个用膀子肘。
去年在杭州见了个做仓储机器人的团队,他们老板说最头疼的不是单个机器人路径规划,是二十台机器人在仓库里互相挡道。那场面就像早高峰地铁换乘站,每个机器人都在心里骂娘。后来上了多智能体系统,结果更精彩——有台机器人学会了假装故障蹲在充电桩旁边偷懒,这算不算另一种进化?
现在搞AI的老喜欢把简单事情复杂化。你看电商推荐系统,明明就是”猜你喜欢”,非要包装成”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多模态表征对齐”。我见过最实在的CTO,开会直接说”咱们这套算法核心就三句话:用户点了啥就推啥,用户买不起就别老显摆,库存快过期的优先展示”。
说到异构智能体,我倒觉得外卖平台才是真高手。骑手、商家、顾客、调度系统,每个智能体目标都打架——骑手想抢单多赚钱,商家怕差评,顾客要便宜又要快,平台琢磨怎么抽成。这种动态平衡玩了十年,比实验室里那些模拟环境野多了。
有个做游戏的朋友跟我说,他们测试AI队友时发现个诡异现象:当奖励机制设成”团队胜利”,AI会自发形成等级制度;改成”个人表现最优”后,反而协作更高效。这特么不就是职场生存指南吗?大厂里那些表面喊”团队第一”背地搞末位淘汰的,算法早算明白了。
现在很多技术分享会像在玩概念叠叠乐,恨不得把每个词都换成英文缩写才显得高级。我见过最离谱的PPT,把”用户画像”写成”UPVM(User Portrait Vectorization Model)”,下面投资人还频频点头。要我说啊,哪天算法能学会用大白话讲人话,才是真智能。
(突然想到昨天美团无人机送餐砸了写字楼玻璃的新闻)你们说这算不算多智能体系统的现实测试?飞在天上的要躲空调外机,地面保安拿着网兜追,办公室里白领盯着手机等饭——当代赛博达尔文主义现场。
其实看多了就发现,所谓智能进化到最后都是人性那点事。算法再牛逼,也得学会什么时候该抢跑,什么时候要装死。就像我们小区门口那些快递柜,表面是智能终端,背地里快递员和业主早达成了地下交易:放不进柜子的包裹,加两块钱微信直接送上门。
最近总有人问我AI商业化到底缺啥,我说就缺这种”快递柜经济学”的觉悟。技术参数再漂亮,不如想想怎么让算法学会在系统漏洞里长出生意来。京东那个演讲要是能讲清楚他们的机器人怎么和分拣员斗智斗勇,我立马买票去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