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知乎上的一篇回答
在开始用AI助力日常工作提效前,我们应当先具备以下2点:
第一,“懒”。是的,你没看错,就是得发自内心的“懒”。但也请留意,我为懒字打了引号。啥意思?这种懒,不是好吃懒的懒,而是:打心底里想解决问题,但是“懒得”用复杂或者日常的方法解决问题。
我举个例子,很多朋友都说,有那个功夫(他们指的是,调试AI提示词),我早就自己做出来了。这听起来会让别人觉得你是个“勤快”的人。但要我说,你只是一个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懒惰”的人。一定要抛弃这种思想,才能真正把AI用好。要战略上勤奋(多思考你的“战场”在哪里),战术上懒惰(少用低效、重复、日常的方法)
第二,好奇。有了“懒”,还得好奇。为什么?因为AI虽然牛逼,但是它很高冷。你不好奇,它也不会主动帮助你。好奇的另一重意思是,你得会问问题,而且会用不同的方式问问题,这样才能“榨干”AI。
你得接受一个观点:
在AI时代,值钱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
好,接下来就是“如何”提效了。
一个原则是,日常工作中,凡是”高频“发生的任务场景,都可以,也应当寻求AI的帮助。
比如:
- 工作日报、周报、月报
- 数据分析报告
- 市场信息搜集、竞争对手调查、竞品分析
- 短视频文案、广告文案、直播脚本
第二个原则是,摸清楚自己与AI的“人机边界”。每个人与AI的边界都是不同的,因为每个人的能力、性格、爱好都不同。有的人乐于自己写文字,不喜欢排版,那么他可以重点在写作,而排版美化交给AI;而有的人审美特别有天赋,文字能力不行,那么他就可以将重点放在排版美化上,文字由AI代劳。
摸清“人机边界”的关键是以目标为导向,基于自身能力和岗位,如何能利用AI更好、更快地完成任务,拿到结果,这才是核心。
第三个原则是,动起来。行动比研究更加重要。不要纠结到底自己用的AI是不是最好的,我还是那句话,现在市面上即便最烂的AI,也完全能够解决普通人的日常工作。这就是各大厂商卷出来的冗余。你根本不需要去考虑什么token限制,大模型的收费对比(100万字才收你十几块钱,还纠结什么价格)。
也不需要去关注最新的AI产品,你大可以“让子弹飞一会”,让其他人去用,好用的话,自然会进入你的眼界。
第四个原则,不迷信AI。要知道,AI的工作原理跟“算命”没什么两样。在AI领域,他们不叫“算命”,叫“概率”,也就是通过上下文推测下一个词或者句子是什么。比如“中国的首都是……”,AI并不知道中国的首都在哪里,但是它读的文字多了,就知道了,“中国”、“首都”、“北京“经常一起高频出现,它是”算“出来”中国的首都是北京“的。
我看过一些新闻,说什么”第一批Deepseek的受害者诞生了“,这非常搞笑,还真有人跟着AI出的减肥计划,毫不犹豫地执行。
怎样避免对AI的迷信呢?2个方法:
- 多质疑它,让它暴露出自己的短板
- 多个不同厂商的AI,去问它们同样的问题,古人告诉我们了,”兼听则明“。
最后,再分享几个技巧作为收尾:
- 不需要过多关注AI领域新闻,盯住1-2个网站或者博客即可
- 体会一下一般大模型和推理大模型,感受一下它们不同的功能,把握一个度:啥时候用推理,啥时候直接问(非推理)。
- 有时效要求的,一定要点开联网功能,因为大模型的”脑子“是滞后的。
- 学会做AI的主宰,而不是被它牵着走。
- 提示词非常重要,值得花时间去学习——但依然还是那句话,在干中学,带着问题学。
- 拿别人的提示词解决自己的问题,这不丢人。提示词现在还不是知识产权。
- 除了提示词,必要的时候要给AI一些”示例“,这样它能更加有针对性的回答。
- 给AI的提示词,设定其”角色“,能极大提高准确性。角色可以是真实人类角色,比如”科普作者“,”小红书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