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产品要进化到什么程度才能称之为Agent

大模型是脑子,Agent是躯干

Posted by Agent Eric on June 13, 2025

我的答案是:没有标准答案。

广义的Agent包含流程化的Agent(流程固定)以及智能Agent(自主规划)。这两种Agent就像职场中的两类员工:一类是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执行者;另一类是思维活跃、善于创新的思考者。它们各有千秋,关键在于如何根据具体场景来发挥它们的价值。

流程固定的Agent实际上应用更加广泛,因为它更加”可靠”和”可预料”。为什么这2点很重要呢?你想想身边的同事就知道了。假设你团队里有两位同事:一位才华横溢,创意十足,但你永远猜不到他下一步要做什么;另一位能力中等,但做事条理清晰,每个步骤都可预期。你会更愿意和谁合作完成一个重要的项目?答案很明显吧。在需要稳定输出的场景中,可预测性往往比创造力更重要。就像工业生产线上,我们更需要的是精准可靠的机械臂,而不是天马行空的艺术家。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假设你需要一个自动发帖的Agent,你肯定希望它的工作流程是固定的:第一步访问指定网址,第二步点击登录按钮,第三步进入发布页面,第四步输入预设内容,最后点击发布按钮。这种机械重复的工作,流程越固定越好。你绝对不希望它今天按这个流程操作,明天突然”灵机一动”,自主规划帮你注册征婚网站,或者”创造性”地把帖子发到竞争对手的论坛上。这种”惊喜”在自动化场景中往往是场灾难。

但智能Agent(自主规划)的价值也不容忽视。这类Agent就像一个有主见的助手,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调整策略。不过它的应用需要格外谨慎,就像给员工授权一样,必须明确边界。在法律咨询、财务审计、医疗诊断等专业领域,我们绝对不希望Agent自主发挥。试想一下,如果法律咨询Agent突然”创新”地帮你修改合同条款,或者医疗诊断Agent”灵光乍现”给你开个新药方,这后果有多可怕?这些领域需要的是严格遵守规程,任何”创造性”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然而,在创意设计、广告策划、文案撰写、情感陪护等领域,智能Agent的自主规划能力就大有用武之地了。因为这些领域本身就需要一定的”余地”和灵活性。比如一个广告文案Agent,如果只会机械地套用模板,写出来的文案肯定缺乏感染力。而能够自主规划、随机应变的Agent,则可能创作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再比如情感陪护Agent,如果每句话都按固定流程说,很快就会让用户感到机械和乏味;而能够根据对话情境灵活调整的Agent,才能提供真正有温度的服务。

所以,我的看法很明确:Agent不分”高低贵贱”,它们生来就平等。它们的价值完全取决于所在的”岗位”需求。就像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外科医生比画家更高级,也不能武断地认为流程化Agent比智能Agent更有价值。关键在于把合适的Agent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一个优秀的自动化系统,往往需要两者的有机结合:在需要稳定的环节使用流程化Agent,在需要灵活性的环节部署智能Agent。

即便是未来大模型进化到了一定程度,自主规划得非常靠谱了,我也不认为可以把一切决策(流程本身就是一种决策)都交给Agent。这就像再能干的助手也需要监督,再智能的系统也需要人为把控。人类应该始终掌握最终决策权,因为有些责任是机器无法承担的。我们可以让Agent帮我们收集信息、分析数据、提出建议,但重大决策必须由人类来做。这不是对技术的不信任,而是对责任的敬畏。

说到底,Agent就像工具,用对了是助力,用错了是隐患。我们需要根据具体需求,在”可靠”和”灵活”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毕竟,无论是流程化Agent的可预测性,还是智能Agent的创造性,最终目的都是更好地服务人类需求,而不是取代人类判断。这才是技术发展的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