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地图AI助手及智能体的现状与思考
将百度地图塞了个AI助手进去,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我昨天打车时候试了试,跟它说”找家不排队的火锅店”,结果给我导航到海底捞——下午三点钟的海底捞当然不排队啊兄弟们!这种人工智障时刻让我想起2016年做客服机器人那会儿,用户问”能便宜点吗”,机器人回”已为您查询到最近的便宜加油站”。
现在搞智能体的都陷入能力焦虑了。上周见个投资人,开口就是”你们能处理多少意图识别”,跟菜市场问”这白菜能剥几层皮”似的。百度地图这个案例妙就妙在,它没在技术参数上死磕,反而把停车场找厕所、景区查母婴室这些脏活累活做扎实了。有次带娃去颐和园,AI连哪个门有无障碍通道都报得清清楚楚,比景区工作人员还靠谱。
但真正让我后背发凉的是场景渗透率。你们发现没有,现在年轻人连”打开地图”这个动作都省了,直接对着手机喊”小度小度我要吃人均150的泰国菜”。这种交互习惯的迁移比什么大模型参数可怕多了,就像当年微信支付怎么干掉支付宝的——不是技术更先进,是老太太买煎饼都习惯说”微信扫一下”。
有个做车载语音的哥们跟我吐槽,说现在用户已经被惯坏了。以前说”导航到首都机场”要确认三次,现在你说”我赶飞机”就得自动调取航班信息、算值机时间、推荐最快路线。智能体正在变成数字世界里的”老北京胡同串子”,得听得懂话里有话。上次我故意跟百度地图说”找个能让女朋友拍照发朋友圈的地方”,它真给我推荐了几个网红咖啡馆,连最佳拍摄机位都标出来了。
这些变化背后是产品逻辑的彻底重构。以前工具类APP都在比谁的功能多,现在比的是谁更”懂事儿”。就像好的管家不是会背菜谱,是知道主人感冒时要煮姜汤。我见过最绝的案例是某导航AI听到用户咳嗽,主动调高了空调温度——这种察言观色的能力,哪家技术白皮书都写不出来。
不过也别太乐观。现在智能体最大的问题是”人设分裂”,上午帮你订会议室时像个精英秘书,下午查快递就变成复读机。这跟人一样,偶尔暖心叫情商高,天天暖心就是中央空调。我的健身教练AI上周还在提醒我深蹲别弓背,昨天突然推荐生发液,这种跨界关怀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看着美团、高德都在往智能体转型,突然觉得移动互联网这桌麻将重新洗牌了。当年拼的是谁功能多,现在比的是谁更”像人”。但究竟什么是”像人”,估计连产品经理自己都说不清。就像你无法解释为什么愿意原谅人类客服的失误,却对AI的卡顿零容忍。有时候觉得我们不是在造智能体,是在给自己找数字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