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我改完第 27 版智能客服方案。突然,我对着屏幕笑出声。
甲方要求 AI 必须能分辨客户骂「你傻啊」,到底是调侃还是真怒。而训练师们,正往模型里塞《东北话情绪识别指南》。
这荒诞场景,恰好撕开了问题的本质:人类的价值正从「生产力优势」转向「混沌场控力」。啥子意思?就是答案不值钱,问题值钱了!
去年,我帮某服装厂部署 AI 设计系统,发生了一件事,很说明问题。
系统能 1 分钟生成 50 款国潮 T 恤。但最终爆款,却是设计师小王偷偷把苗族奶奶的破线筐扫描进模型后,生成的「瑕疵美学」系列。
AI 能计算流量密码。但把发霉的柿饼、掉漆的搪瓷盆这些「错误数据」转化为设计语言的能力,仍然长在人类的文化神经末梢里。
观察那些没被算法吞掉的岗位,会发现三个隐秘特质。
脏数据驯兽师。
某 MCN 机构的 00 后运营,总爱给 AI 编剧工具喂《乡村爱情》台词集。训练出的东北乡村情景剧脚本,反而比科班编剧更接地气。
当所有人教 AI 学习莎士比亚时,懂得往机器胃里塞煎饼果子的油腻感、菜市场砍价的声调波纹、广场舞音乐的节奏 bug 的人,正在创造新的护城河。
道德模糊地带拆弹专家。
自动驾驶行业有个真实案例。某测试车遇道路塌方,云端决策系统在「撞护栏」和「冲下坡」间死循环时,后排的安全员吼了句「往左边土堆蹭!」
这个毫无数据支持的指令,救了全车人。
AI 在伦理灰度区的瘫痪时刻,恰是人类直觉的闪耀现场。
需求炼金术士。
我见过最震撼的 AI 提示词工程师,是位前菜市场管理员。
她给生鲜采购系统写的指令是:「模拟被婆婆骂不会买菜的新媳妇心理」,生成的采购清单,意外打开年轻妈妈市场。
把「婆婆骂」这类非标需求转化成机器语言的能力,比算法本身更稀缺。
上个月,我和某大厂 AI 产品总监喝酒,他吐真言:「现在招人专看『无用经历』。玩过地下乐队的优先考虑,因为他们在喂给 AI 的曲库里加了噪音墙。魔兽公会会长直接发 offer,这帮人最懂怎么用 AI 调度跨部门协作。」
当机器接管确定性,人性在混沌中增值。
就像那个把奶奶腌酸菜的「失败」发酵数据做成美食 IP 的姑娘说的:「AI 能算出最佳腌制曲线,但把长毛的酸菜缸变成故事的能力 ——」她眨眨眼指了指心口:「这儿还没开源。」